close

first.jpg       

  過了長長九天的年假,雖然天氣還不時轉冷,不過俗話總說新年迎春,正月初一過後,第一個節氣就是立春了,也象徵著新的一年由春開始。


  「年大不如春大」,由於是二十四節氣之首,又逢新年前後,立春自然也是華人相當重視的一個節氣。史書上記載「周公始製立春土牛」,古代各地總在立春這天舉行的祭春典禮與迎春廟會,盛大熱鬧絕不下於年節喜慶,而如今的祭春迎春慶典雖然較為少見,但大約從漢朝開始,各個地方官府會在城門前擺設泥人與泥牛塑像,藉此表示春天已到,農家可以開始播種耕作啦。

  這個靜態習俗後來又多所演變,有時是立春這日,地方父母官會親自領著牛到休耕的農田裡,象徵性地打幾下,表示教導人民耕種:又或者是身穿綠衣扮演春神勾芒的演員,手執楊柳或絲杖鞭打土牛,示意喚醒牛隻準備耕作,儀式結束後,民眾還會爭奪春牛身上的土片,灑在自家田地中,相信這樣可以帶來豐收。這些習俗稱之為「打春」、「鞭春」,流露出農民想從長久的冬日裡甦醒,重新投入農事的強烈渴望。

鞭春.jpg   

  

  

  大魚大肉的年節過後,「咬春」的習俗可就更有意思了。立春這天在民俗上說來,是要吃個春餅、春捲的,唐《四時寶鏡》記載:「立春,食蘆、春餅、生菜,號菜盤。」;唐代杜甫《立春詩》云:「春日春盤細生菜,忽憶兩京梅發時。盤出高門行白玉,菜傳纖手送青絲。」依照亞熱帶的氣候,最適合咬春的莫過於蘿蔔、韭菜,都有殺菌養生的效果,可以單吃,也可以用燙麵薄餅─也就是春餅,又叫做荷葉餅─捲起來吃。

四時.jpg  

春餅.jpg

  

  「咬春」取古諺「咬得草根斷,則百事可做」的意義,民間百姓用以期許自己即使要吃草根也不忘奮發努力,那麼什麼困難都終能克服的。這簡單民俗裡的一個「咬」字,多麼貼切地傳達了華人心底吃得了苦的那種強韌生命力?

  

  灑豆.jpg      「咬春」這個習俗,近年在鄰國日本也被商人改造成一種類似的變體──吃惠方卷。日本稱立春前一天為「節分」,各大神社廟宇都會在這天舉辦廟會慶典,除了有各種傳統活動的表演,家家戶戶也習慣在門口一邊唸著「趕鬼出去,福氣進來!」的吉祥話,一邊將豆子往外頭灑,表示將冬天和過去的霉運通通趕跑,或者在這一天吃和自己歲數一樣數目的豆子祈福;而「惠方卷」便是原本在關西地方的習慣,後來流傳到日本各地:節分當天,要將包著象徵七福神七種餡料的超大壽司捲,對著當年的歲德神方位(2012年是北北西),一口氣吃光光,中間不能停下來說話或作其他事情,據說具有「緣份不斷」「把福氣捲起來吃掉」的有趣涵義。

七福神.jpg  

惠方卷.jpg  

  

  

  無論是喚醒牛隻開始耕作的「鞭春」、期許自己吃苦耐勞的「咬春」,又或者是東洋的灑豆祈福、「七種福氣一次滿足」的惠方卷……都深藏著小老百姓對生活最實際的盼望,也讓這些習俗多了一層動人的底蘊。

   煙火樹.jpg  


  依照二十四番花信風,立春該輪到了迎春、望春與櫻花這些花種粉墨登場的時刻,而在〈一畝田〉裡,草坡上一樹燦爛的煙火樹、信步公園間腳邊盛開的繡球花,或者花形甜美色彩婉約的洋紅風鈴木,都紛紛換上了鮮美的春裝,而山櫻花也已經悄悄在枝投冒出了小小的花芽,就像在後台準備好上場的芭蕾舞伶,正壓腿拉筋,興致勃勃地熱身著呢。

繡球花.jpg  


  除此之外,幾乎所有的草木也都開始準備綻放生機,第一波嫩色翠芽已經在苦楝枝椏間綴上點點新綠,而落羽松的葉色正紅……春天的一畝田,能種的不只夢想,更有與自然一同從冬日裡甦醒的蓬勃朝氣,彷彿每一顆花蕾、每一芽新苗,都在邀請您來到這寬廣的晴空綠野間,和一畝田一起伸懶腰、深呼吸,迎接陽光燦爛的龍年新春。

洋紅風鈴木.jpg  

  

  這番良辰美景,豈是我們所能獨享?我們與這片廣袤田野裡的花樹蟲鳥都期盼著,能有更多懂生活的朋友們來一起共享。

  此處,春日正好。

  

  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一畝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